觀影|里行織網

這部片是在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110年度南島族群紀錄片賞析01 「東部平埔族群的自我認同:里行部落篇」中播放,描寫一個東部的平埔族部落,如何整合社區進行文化復振。

共識凝聚的困難,在於有人提議成立民族議會審核預算,也有支持繼續由社協統籌的聲音;有提議向西部平埔族學習正名,也有保留村落名稱的異議。部落在持續對外交流中,耆老們彼此確認史跡古道,帶領部落了解文化根源。

這是一個2018年才成立的社區組織,過往老人家對於平埔族的態度十分曖昧,指稱自己為平埔仔,現在重新了解部落歷史,老人家被說服一起參與口訪、織布的工作,從自身文化根源的變遷脈絡連結過去與現在。

現在的里行(ㄏㄤˊ),在於一個被打亂之後再重新凝聚的平埔認同凝聚困難。所謂的馬卡道、大武壟等族已經融合聚居,影片紀錄中的社區行動組織,顯示一個比既有法定原住民更艱困的文化認同建立。「一般原住民是先有族群才有人,我們是人想要去追尋族群,這情況完全不同,與法律規定差很多。」導演在映後座談這樣說,不禁聯想同樣是戰後連結起的四鄉五島馬祖認同。

在紀錄片中的類似情境:對文化上,相對西部小林採取日治調查正名大武壟,東部平埔族在大武壟、西拉雅語馬卡道之間的掙扎,重現不斷變化的過去,一如馬祖要向福州溯源多深。當彼此共同演化時,我們學習到的是失落馬祖的一環,還是在重塑馬祖的未來?

相較於原住民族群平埔族面對這種族群存在、卻不被看見不被認同的情形,與在全國視野下總是被遺忘的馬祖(例如語發法的制定過程)如出一轍,如何提升全國能見度同時是問題。

內有凝聚認同、外有推廣行銷,一個被打亂之後再重新凝聚的平埔認同,如果散落各島馬祖,就是統合為一個馬祖認同的現象,需要彼此認識、互相諒解後,才能有共同努力的創新方向,如果個人都獨立發展自己的詞典、解說內容,多元也會沒有力量。

平埔族就是一個已經面臨文化流失的狀況下試圖整合發聲的團體,紀錄片凸顯一個文化復振的族群去面對難題只有不斷地溝通協調,也就是,文化是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