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玉一般潔白無瑕
甚至比它還透明剔透
但美玉是人人茶餘飯後的話匣
我卻為世理不容
見者喊打抑或恐慌害怕
只因我會訴說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假如你看有幸看見我的存在
你們棄我若敝屣
可我們沒什麼罪過
我們一生平淡無奇
也是為生存而在這世上掙一口氣
──與你們同一
只是我們的一口氣
來自別人最後那一聲最微薄的氣息
縱然我們好像極其卑劣
然而
可笑的人們啊!
當我們以最自然的方式
以真切
以樸實還原生命給大自然的時候
你們的誦經與禱告聲仍尤未止息像具機械
「安息──安息吧──」
但你們又不是那躺著者
又怎知他真的上了天堂,還是見了地府爺?
莫非
你們可曾經與閻羅王把酒言歡一回也?
近日有幸,在書店偶然發現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原著本《納棺夫的日記》一書,別於改編電影,小說讀起來另有其獨特之處,畢竟文字的想像與圖像的寫實終是有所區分的,礙於時間,僅讀完頭兩章,卻和看完電影的感受一樣,又再一次給我巨大的震撼,作者對我而言似乎拋出四個印象的畫面或說法,在我腦海裡仍舊繚繞:
一、你曾見過死人嗎?
我還沒見過。在日本的鄉下小鎮,有所謂「逆浴」的風俗,也就是說,當地人會替死者,在先添冷水再加熱水的木桶中淨身,且限定由相關親屬才可替之處理。但是許多人已經不會那些儀式,相反地似乎對於面對死人感到有些抗拒,因而任尤其在木桶中載浮載沉,甚至因此七竅都流出鮮血……。可能我對鮮血這種東西比較敏感,所以對於這種畫面映在腦海還不太適應。
二、你曾看過腦漿嗎?
也沒看過,這輩子也不想看到。作者描繪有一次發生在平交道上的命案,想當然爾,罹難者身體被切過,腦也迸開,一塊塊散落在地,其中腦漿就像「一塊塊的精囊(類似魚子)」散落在地,他和員警因為要「蒐集」遺體納棺後拿去化驗而如此。說實在,看到這裡,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心中感受,就……五味雜陳吧!
三、你曾望過滿坑滿谷的蛆嗎?
當作者身為納棺夫,從回憶過往曾處理過的事情(包括上一個案例)後,終於抵達他真正要做的事──處理一位獨居老人的屍體。這部份電影也有提及,但原著的文字是更有張力:當他清理完「從屋內蔓延到走廊的蛆」、始可踏入室內後,他掩起鼻子,就在眾人連警察都退避三舍的當兒掀起覆蓋遺體的棉被,頓時如「浪潮」般的蛆從那名已去世的老婦人瘦弱的骨幹中鑽出。這就不消我說什麼了,大家自己想那畫面就知道為什麼我印象深刻。
四、你曾想過僧侶的目的嗎?
依據佛教的教義,僧侶應為替人遠離受苦受難的,引導人們超脫生、老、病、死。但作者在納棺時發現:在日本,他所看見的是一個只有徒具形式的僧侶朗誦儀式,家屬不明白所誦為何,僧侶的性質已變調,何況他們自己似乎也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
他想說的是,其實任何宗教民俗儀式,都是依據我們的看法了解死後的世界,但是「你不曾到過」,頂多那些奇蹟甦醒的人稱的上,所以我們所做的,只是延長自己對於「生」的想像而加諸於死身上罷了。
想想看這四種畫面或說法,會發現你會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嗯~可能只是我平常太吵了,不過哪一件事有絕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