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隱形澳門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經濟地理大中華概念中的澳門,是台灣意識中的馬祖翻版,過之而無不及。在本土雜誌外,很少看見「兩岸四地」的稱呼,澳門是鑲綴香港的形容詞。

但是,《隱形澳門》補充大量資訊,說明港澳兩地歷史有別。澳門發跡漁村,也以人情味著稱。1553年葡萄牙人以商船觸礁得曬貨物為由,登陸澳門半島,比英國早三百年統治澳門。城市格局在十六世紀已經建設,也就是模仿里斯本黑白地磚相接的地中海南歐風格布局。這時的華洋共處分治,代表中國更早對外交涉的行政處置,1601起造的大三巴牌坊是揉雜日本南洋風格的最大教堂遺跡。

當代澳門的形塑,來自三方面。歷史上,葡澳政府在1966年一二三事件發生後無力統治澳門,公共服務轉由親共勢力白手套接手,與香港隔年發生六七暴動後「香港節」、「獅子山下」節目推動本土論述與公屋等政策搭配有別。政治上,澳門政治結構穩定,當權者普遍親中,政府維持派錢以穩定民心,對外宣傳政通人和形象。教育上,以中國或香港為核心的歷史課本,限制澳門本土史研究在回歸與申遺成功前,並無所發展。2008年,澳門本土電影「堂口故事」開拍、澳門大學成立澳門首間歷史系。整體來說,澳門意識形成晚於香港,甚至懶得解釋,到國外乾脆直接自稱香港人。

逆反幻覺的概念說明香港電影普遍呈現的中西交融印象,反而掩蓋真正的香港。作者認為這更適合形容以賭場與全球資本對接的澳門地景。但是作者另一方面企圖在葡萄牙里斯本尋根,發現城市本身的歷史是文化間相互刺激影響而成的世界主義,本真性這件事並不存在。在澳門論述與普同價值上,本書立論有矛盾點。

這種本土論述的危機感,可以理解。同樣在金馬體制下被邊緣化的馬祖,金門產八八坑道,馬祖產菜刀,去馬祖工作會被問何時從金門返台,更遑論在台灣主體思想中,仍不乏要連同金馬一齊除去的論者。馬祖人在長期受黨國教育下,沒有培養更強大的馬祖意識對抗邊緣論述,反而遷居台灣,低調隱沒在台灣人身分的失語處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