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中日女記者「過招」?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一篇有趣的BBC專題,邀請70’後同年級、卻對南京大屠殺有的不同歷史觀的中、日資深記者,分別隨對方到她的國家進行訪問,了解當前彼此對這斷歷史的國內認知。

兩位記者隨機訪問街頭民眾對於彼此聽見「中國」或「日本」時第一想法,日本人表達了:大國、野心的(ambitious)、偽造(fake)、不禮貌(impolite);中國人表達了:相機、貴的、壽司、和平的(peaceful)、反右派政府、詭計多端的(tricky)。

節目還訪問了日本採用民族主義教科書的橫濱市老師、採訪記者本身因自己舅舅戰爭死去而去靖國神社祭拜的爺爺、小學老師;在盧溝橋度過一生的老爺爺、南京民眾、前人民日報記者、中科院近史所歷史學者等等,幾乎把所有面向的觀點都表達了一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民族主義者回答南京「事件」時,表達認為日本歷史不應該在過度悲慘化,並且認為許多死亡平民是由游擊隊喬裝而成,應該要選擇一本讓日本小朋友感到驕傲過去的歷史課本,感受日本文化的深度與有趣。中國之所以不接受南京「事件」,是因為基於其在東亞政治架構下不能再當老大哥,才會如此沮喪。

另一方面,前人民日報記者則也提出,當前中國民族主義,因為長期遭受羞辱與近期的經濟成長,導致其盛行狀況比日本民族主義還嚴重的事實,大量放送的中日戰爭劇只是一部分反映了這種現象。他認為與日本的歷史問題已經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已經道歉解決。

中國記者在橫濱聽見日本民族主義者對於中國人感到憤怒的成因解釋後,直接在節目哭了起來,「I fell I’ve been bullied.」「Bullied」。這是這位記者常用的單字,在後段訪問老盧溝橋人時:「Our Chinese attitude is, we don’t want to be bullied again, and we will not bully others.」

日本記者則表達了在中國看見許多戰爭電視劇,總有許多莫名的日本人在戰爭劇中莫名其妙的各種死法之不舒服感受。

最後對於「遺忘的歷史」,中國記者認為中國對於南京大屠殺要提出更有力的證據事實證明,不是沒有細節、深度歷史報導;日本記者認為當教科書不教這段歷史,學生在沒聽過南京大屠殺下,直接面對當前的領土衝突便會更加複雜。

這段專題報導,無論是被訪問者,還是訪問者本身的反應都很有趣,本節目製作人在專文上的最後有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結語:

「兩名記者後來確實說話了。我覺得,節目也很成功。

在其他情況下,海寧和大井有足夠的理由相處愉快。她們出生在同一年,都喜歡美食、旅遊,都具有國際視野、上進心。

我確信,如果不用連續多天沒完沒了地討論屠殺、挑釁,她們可能真會做朋友。」

難解的問題,深究其中,才可能追求真正的和平。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fooc/2014/02/140228_fooc_japan_and_china.shtml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1ryk62
http://www.bbc.co.uk/programmes/p01sbm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