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出發之前,必須坦承自己對於整個3.11震災發生的來龍去脈也不甚熟悉,直到已抵達宮城當地,並先前在東京聽過明治大學中林研究員對災害相關說明演講後,才了解整個東北地方之偌大,無論其他東北縣市,僅福島縣內部面積約莫二分之一到三分二以上地區,在災害發生至今,離核電廠五十公里內地區(包括福島市)的環境輻射值早已降至0.5微西弗/小時之下,比一般乘坐一次飛機需承受的2微西弗/小時輻射量還低出許多(這些相關量測資料,都可在公開的網站上查詢)。查詢的過程中我才明白,為了使消費者放心,其實政府相關委託的第三獨立機關,製作調查後的統計資料一直不停隨時間不斷更新,只是我們不曾花心思去理解,便用自己片面的印象推斷未知的事實,也難怪此次「絆計畫」的目的之一,強調傳遞正確的災區訊息給大眾的重要性,因為謠言的力量不容小覷,而非身歷其境是無法體會真實的狀況。
經過以上的數據,能了解有關輻射汙染的問題,基本上此次我們參訪日本東北地方五縣之一的宮城,其區域皆至少距離核災地區一百公里以外,有關受核汙染的考量不足為懼;相對地,若回憶起彼時電視轉播其首府、亦是東北第一大城的仙台市中機場淹大水畫面時,即可輕易了解,對宮城縣──特別是沿海地區──造成毀滅性破壞的幕後怪手並非核電廠,而是驅使核電廠停止運轉的海嘯。
走進重災區南三陸町與石卷市,鴉雀無聲地觀看這些屋瓦殘礫;雖然已被夷為平地,仔細辨認地基上殘留的磁磚與其他殘餘碎片,縱然坐在大巴上,只是從窗外望去僅僅剎那之間,你依舊可立刻端倪出那些本應是廚房、浴室、臥房的蛛絲馬跡,眼睛四處拼湊,竟也彷彿看見瓦礫之間,一棟棟原本傾倒的建築在我面前重生,一幢接著一幢櫛比鱗次地站了起來,再現出難以置信的風和日麗,本屬小村落應當的繁榮景象。我又想起午後在觀洋飯店用餐時那一片片潔白的落地窗,從窗外望去,鳥兒像演出一場劇碼,牠們盡情地展翅在天空中翱翔,海水是舞台,漁網覆蓋其上,敷成一座天然的升降場,隨著海浪起降,而陽光射出聚光燈般的光芒,映著海水湛藍中泛著閃光。這片「此曲只應天上有」的光景,怎豈料在海岬另一端,被山石擋住的一角,就是海嘯災區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