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五日戰爭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2 preset

「本片以紀實的攝影方法把觀眾們帶回到2008年夏天那個不受世界關注的角落。作為電影本片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多,可是其揭示的真相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思考。戰爭是政治家的遊戲,確是平民百姓的人道災難。」──戰車(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96886/)

一部描述俄喬戰爭的《五日戰爭》(Five Days of War)2008年,俄國與喬治亞之間,因為以阿布哈茲與南奧賽梯兩喬治亞境內自治共和國是否得以獨立成為俄羅斯一部分的問題,爆發了自八月開始持續兩周的戰爭,十五天之中,違背了奧運期間不打仗的國際合作默契,也使世人驚覺此一國際衝突案例。

高加索|阿布哈茲與南奧賽梯的地理位置

片中,喬治亞被塑造為一個無能力還擊的弱者,在被動被俄國襲擊的狀況下,國家逼迫戰爭,總統化身成為正義的角色,艱困的領導國家對抗鄰國大鯨魚,走出喬治亞兩週的黑暗。在一位西方記者穿針引線的跟隨其走過劇情下,顯現戰地記者的生死兩茫茫無常生活,一段記者不屈服於叛軍的對話,也將現代網路戰的特色刻劃淋漓盡致;對照於當時北京奧運一片和諧的景象,此片試圖呼籲國際正視小國被遭受威權大國主權侵犯的事實。有兩個問題值得分析:

首先是俄國的態度。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對於一個人權紀錄頗差的國家居然會想替少數民族土地被鄰國侵佔的事實感到興趣,本身影片的確點明其中矛盾點所在。對照目前俄國對敘利亞之前事不關己,人家總統快陣亡後才說願意支持反抗軍的鳥立場,就可以明瞭俄國動機不單純。實際上影片中的總統府已經給了答案,因為喬治亞在擺脫蘇俄年代後,隨著親西方政府上台一直想加入歐盟、北約的傾向,逼得俄國焦急心痛得宛若後花園失火,極力想找個幌子來攻打喬治亞,教訓現任政府一番,一種棍子與胡蘿蔔的概念。所以支持南奧塞梯獨立並維護其人民安全而出兵是假議題,從來俄國關心的只是喬治亞本身。

也因此俄國想侵犯喬國的概念持續延伸的話,就不難看出影片為何提到前蘇俄加盟國五國領袖特地前來喬國首都提比里斯。但是其實歷史上確有其事,在八月十二日,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與烏克蘭四國首領聯袂出席一場喬治亞總統舉辦的晚會,公開替喬治亞站台,重申脫離俄國統治的正確道路與對自由民主的渴望。但是更深層的分析,在後冷戰時代,當那世界二元的打擊主要敵人目標已經失去,前加盟國已邁向獨立之路時,是否成全自己的民主,而苦了其他人的民主參與?事後分析亦有論者云,是因為喬治亞確實先對南奧塞梯民眾以維護喬國主權之義發動攻擊,違反俄喬之間的停火協議而生導火線,喬治亞是玩火自焚。(註)

對於這部影片,許多人影評網站都給了普通或偏差的評價,認為《五日戰爭》過於美國式英雄主義,塑造出一面倒對喬治亞弱勢的同情與想像,沒有來自俄羅斯的觀點。但我要說明的是,不知論者為何如此驚訝,因為本來每部藝術作品、思想的產物背後都有其一套運作邏輯、價值判斷存在啊!當我們在同意這是一部爛片之際,反而是不是壓制另一種觀點的存在可能?喬治亞確實是一位在國際傳媒中的弱者,無論其國家政府的價值觀是否「對錯」(我們又是站在什麼基礎上論證別人對錯?)她的想法不是更值得人們觀察分析嗎?

重點是,其「缺點」卻也是一個引人思考的契機,在看見小國手無搏雞之力的脆弱,於「騎牆」中(註)求生存的困難外,也令人重新思考自由民主價值與主權、國際權力運作之間的關係該怎麼取得平衡,檢視正視戰爭背後權力糾葛的利基,以及最終的課題,那就是如何維持一個區域長期而穩定的安全,能不能超脫國家利益之外,一個傳統地緣政治(註)的論述,重新建立一個完美的世界體系?一國強權還有可能嗎(俄美)?小國有反撲的機會嗎?(俄國之於喬治亞、南奧塞梯之於喬治亞)?區域結盟有沒有可能成為未來穩定的力量(歐盟),成為民族國家與世界政府之間中介的協商平台?

畢竟,戰爭最後結果,不還是全民買單?


※詳細說明,請見魏百谷老師〈喬治亞境內南奧塞梯及阿布哈茲爭議之探討〉一文。連結: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47/47-22.pdf
※騎牆:小國夾在兩大國之間試圖維持其生存的平衡狀態,在這之中與其結盟生存(例:經貿─中國;軍事─美國)。若兩大國集團對抗,騎牆的努力就會失敗,小國就會與其中一大國發生戰爭。
 ※地緣政治: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佈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為面進行分析。最有名的就是英國地理學者麥金德在1919年發表的陸權論:「控制了東歐就等於控制了心臟地帶,控制了心臟地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於控制了全世界。